2.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聚焦高端原辅料、先进制剂技术等领域短板弱项,采取“揭榜挂帅”等方式,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,推进产学研用联合攻关。对获批上市并实现产业化的创新药械重大科技成果,鼓励各地采取积极措施给予支持。重点支持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。
3.加强临床试验及成果转化。加快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(安徽临床研究医院)建设,建立安徽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。探索建立伦理协作审查机制,逐步推动伦理审查结果互认。将符合条件的临床试验主持项目视同省级科研课题,并作为医务人员职称评定、职务晋升、绩效考核等重要依据。
4.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。鼓励高校增设生物医药相关专业。推动医药企业与省内高等院校深化产教融合,积极探索“医工交叉”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。加大对生物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、领军人才、“高精尖缺”人才引育留用力度,支持高层次人才申报省内各类人才项目。
(二)全力打造公共服务平台
5.推进合同研发服务。大力培育研发外包(CRO)、定制研发生产(CDMO)等专业外包服务企业,吸引国内外专业外包服务机构在省内布局落地。加快建设创新药械成果中试验证和转化平台,提供成果筛选、注册申报等服务。
6.搭建特色服务平台。支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建设。充分发挥“皖企投融汇”投融资路演作用,搭建生物医药领域“政府—企业—资本”交流平台。充分发挥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平台作用,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全链条技术与商业化服务。
(三)加强企业梯度培育
7.打造“专精特新”企业。聚焦企业梯度培育,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。
8.锻造单项冠军企业。聚焦基因测序、细胞药品、新型疫苗、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,深入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行动,推动符合条件的医药企业成长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。
9.支持企业做强做优。鼓励企业通过增资扩股、兼并重组、股权转让等形式整合提升。支持企业牵头搭建行业创新研发平台,引领产业发展方向。持续招大引强,引育一批大企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