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据安徽省统计局消息,“十四五”以来,安徽充分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,锚定打造“三地一区”战略定位,奋力推动“三个往前赶”,经济社会发展大幅跃升,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,“十四五”前4年经济总量年均增长5.8%,比全国高0.3个百分点,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万元,达到82694元,连续4年超1万美元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、进中提质,实力跃上新台阶。全省经济总量连续跨过4万亿元、5万亿元两个台阶,2024年达到50625亿元,居全国第11位。“十四五”前4年,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.5万亿元,居全国第6位;进出口总额接近9千亿元,居全国第9位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41亿元,居全国第10位;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,居全国第5位;经营主体总数831万户,居全国第9位;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9.1万亿元,人民币贷款余额8.6万亿元,均居全国第11位;年末境内上市公司182家,居全国第7位。
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。“十四五”前4年,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.8%,比规上工业高7.9个百分点。规上工业企业由1.8万户增加到近2.5万户,增长近四成;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0.85万户增加到2.3万户,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由2818户增加到7221户,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690户。“乔木”参天、“灌木”茁壮、“苗木”葱郁的企业生态初步形成。
汽车产业“汽”势磅礴,光伏储能“光”彩照人,集成电路“芯”光灿烂,新型显示“屏”频出彩,量子信息前途无“量”……一批新兴产业发展动能强劲有力。其中,汽车产业实现历史性突破,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0年的全国第8位、第4位双双跃升至今年上半年的第1位,全国每出口四辆汽车,就有一辆“安徽造”。集成电路、新型显示器件、人工智能、先进结构材料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,DRAM存储器产能居全国第1位、全球第4位,晶合集成显示驱动芯片市占率居全球第1位,光储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居全国第3位。
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,我省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。近年来,安徽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,与沪苏浙从基础设施“硬联通”向科技、产业“软联通”迈进,“十四五”前4年沪苏浙来皖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年近万亿元、占比稳定在60%以上。持续增强省内各区域发展动能,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加快,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获批,县域千亿特色产业集群实现突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