办实每件事,赢得万人心
“千万工程”历久弥新,根在思想指引。20年擘画推动,彰显远见卓识、为民情怀、历史担当
汽笛声起,4.5公里轨道绕村,观光小火车串起竹园、茶园、果园、花园。
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。昔日“脏乱差”,而今“绿富美”。
2018年9月,鲁家村村委会主任裘丽琴,代表浙江农民登上联合国环境署领奖台:“‘千万工程’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。”
幸福之源,饮水思源。
这是深入调研、问题导向的战略擘画——
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,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。习近平同志2002年10月到浙江工作,用了118天,跑遍11个地市、25个县。
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、原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顾益康,多次随同调研。顾益康回忆,一次,走访完当地安排好的村子后,习近平同志锁着眉头上了车:
“刚才看的村子不错,但哪个县市没有几个好乡村?这是不是浙江绝大多数乡村的面貌?”
“果然,停下车来,周边转转,脏乱差的村子不少。”顾益康说。
刚迈进21世纪的浙江,经济长足发展,城乡差距却大。有新房、无新村,垃圾靠风刮、污水靠蒸发,是当年的乡村即景。
全面建设小康社会,如何补上短板?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,怎样落子成势?
走访田间地头,问计干部群众。
2002年12月15日,习近平同志走进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。这里村容整洁、规划有序,百姓通过村办企业增收致富。
“建设一批标准化、规范化、全面发展的,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小康示范村镇,为我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,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成功的经验。”翌日《浙江日报》,记录下考察调研时的这番话。
一张蓝图,日渐清晰。2003年6月“千万工程”启动会召开:从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,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,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。
浙江首个村级“共同富裕”指标体系、首个村级电力低碳服务驿站、首个村级青少年宫分宫……今日梅林,风景更新。
隔壁益农镇有个群围村。昔日“整治村”,现今啥模样?污水沟变风景线,出门菜园和花园。当年村集体欠债100多万元,如今人均年收入5.28万元。
“调查研究开路,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难点问题,从农村长远利益出发,从群众身边实事破题,榜样引路,带来千帆竞发。”顾益康说。
这是心怀大局、放眼全局的历史担当——
“千万工程”的实施,连着省情、国情、世情。
纵观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历程,人均GDP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,城乡差距、贫富差距极易扩大,从而掉进有增长无发展的“现代化陷阱”。